首页 > 名家风采 >
喻红:越红越简单
发布日期:2019年02月12日  来源:骏艺术
1985年,大学一年级的喻红第一张素描习作《大卫》便刊登上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,被公认为“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”。


《繁衍》布面油彩

1985年,大学一年级的喻红第一张素描习作《大卫》便刊登上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,被公认为“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”。1993年, 作为青年画家的喻红和刘小东主演了王小帅的电影《冬春的日子》。而2000年到现在,拥有《目击成长》等作品的喻红无疑是新写实主义油画的领潮人,国内当代主义的代表画家。

纵观这些年,喻红就像家人给她取名时所寄望的那样,越来越红。但她本人的生活,却比少女时代更加简单。“其实艺术家大部分都是很简单的,太复杂也不可能画画啊。”这样说着的喻红,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向的冷静、优雅和处变不惊。

《此时此刻》布面油彩

彼时青春:以幸运为名
受学画的母亲影响,1966年在北京出生的喻红自幼便习惯了涂涂画画。而真正开始学画是8、9岁时,每周末在少年宫的半天。之后在14岁进入美院附中、18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,似乎都是件顺利成章的事情。直到大学一年级,一路平淡的喻红开始揭开自己灿烂人生的序幕。她花费一个月时间完成的素描习作《大卫》,不仅被评价为“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”,还刊登在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。直到现在,依然有人在网络上讨论为什么喻红的《大卫》难以超越。但当时的喻红只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,“每个美院的学生都要画大卫,这是基本的要求。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,就是最基本的对于石膏像的观察和体会。大卫是米开朗琪罗一个非常完美的作品,我画的时候就是想把作品本身的美感画出来。其实在那个时代,人的想法大都很简单,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诱惑,老老实实在那儿画就行了。”
90年代初,商品经济的巨大浪潮让很多人无所适从。这时的喻红无疑是幸运的。这份幸运不仅在于毕业后留校任教,使她基本解决了影响艺术创作的生计问题,也在于毕业后仅两年便举办了首场个人画展。而喻红更加没想到的是,一次偶然的聚会,让她和刘小东主演了美院附中老同学、日后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第一部作品《冬春的日子》,该片在1999年被BBC评选为自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。很多人不免会将影片中艺术与现实、爱与生活的矛盾代入到真实的喻红身上,但她一再强调,电影里的情节都是导演设置的,不能完全对号入座。唯一相同的是,喻红和刘小东实现了电影中反复提到的去纽约,并在那里结婚。1993年,同样是北京人在纽约,与同时期在国内大火的那部电视剧不同,喻红和刘小东在赴美之前作品已被认可,卖画的收入及积蓄可以暂时满足基本生活需求,使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参观美术馆和看展中度过。而在来纽约时喻红就清醒地知晓他们从未想过留下,回国后可以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更充裕的时间继续画画;而留下来,便意味着要面对工作、身份等更具体的生活,届时反而有可能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去画画。“没必要非给自己上那个套吧。”
30岁之前的喻红想法很简单,一切以有利于画画为基本出发点。然而回国后的她却有四到五年的时间几乎停下了手中的画笔,因为她有了画家之外的另一个身份:母亲。

《走钢丝》布面油彩

写实主义:越深刻,越简单
对社会生活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关注,一向是喻红创作中的重要命题。成为母亲后,喻红将生活的重心放在照顾女儿与家庭上,尽管很少作画,却有了更多的时间沉淀自己。在对女儿日渐成长的关注中,她也开始审视并思考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。人的命运一旦纳入到社会运行的齿轮中,最终会成长为怎样的生命,即使作为给予生命的母亲也无法掌控。于是从1999年开始,随着女儿日渐长大,带着多年的思考与酝酿,喻红重新投入创作,这个系列便是她以年代为参照物的代表作品《目击成长》。1994年女儿诞生之前,她从过去的家庭影集中每年挑出一张照片为蓝本作画。有了女儿之后,则是每年都画自己和女儿各一张,对比描绘两代人的轨迹。在展览时,喻红则挑出每年最具影响力的照片同时展出。之所以采用照片与绘画并置的艺术形式,是因她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存在,绘画和摄影都是对真实世界的表达形式,是由作者背后的目光决定了它是怎样的真实。喻红的目光是冷静而节制的,她用一贯的旁观者态度,描绘着和自身密切相关的日常片段。因此,尽管《目击成长》组图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,却仍然能够激起观者的共鸣,在照片与画作两种“真实”的对比中,感受到在时间与环境的大潮中,个人命运的渺小与不可控。
从1966年至今,《目击成长》的绘制每年都会进行。其中的照片也从从反映政治事件逐渐转化为展示民生、环境与人的生存状态。在这种时间序列的对比下,画作捕捉的则依然是最具日常性的瞬间。喻红表示,当代主义已经具有各种“观念”和“实验”,她不希望在形式上过于概念化,也不习惯戏剧性和夸张的表现手法。在她眼中,用时间来串联日常瞬间,进而反映社会与命运这种宏大的叙事会显得更有力量。
在对成长的目击过程中,喻红也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展开了一些列敏锐的观察,陆续展出了反映当代女性生存状态的《她》系列、与过往时空对话的天顶画《金色天景》、解读受忧郁困扰的《忧云》、描绘内心与外界如何互相交错的《平行世界》等多组作品。每组作品的侧重点与表现手法各有不同,而相同的则是喻红从平凡生活出发表现普世情怀的创作理念。
面对迷茫:让时间来回答
在今年夏天刚结束的画展《平行世界》中,人们可以看到,喻红眼中的“世界”不仅是物理的、多维的,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和反应,以及它们之间如何互相交错和影响。《平行世界》的创作结合了苏州博物馆的内部空间,这在喻红的作品中并不是第一次。“从我个人来讲,作品不应该是孤立的,不是画完了挂在墙上就结束了。它应该是和场地、空间、场馆甚至城市的历史发生关系。能跟看展的人有所交流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在喻红二十几岁时,也曾对未来的方向迷茫过。但作为老师,喻红一直警醒年轻学生的是,“迷茫不是靠画画可以解决的,艺术不是教科书,不可能通过一副作品就让人明白了人生的真谛。当然教科书也不行。最终还是得靠时间来磨,慢慢成长,慢慢想清楚一些问题。”

从2000年到现在的十五年中,喻红把深邃的思考和冷静的认知都投射在自己的画作里。生活中的她则是最简单、平静的:上午在美院上课,下午到工作室画画。而简单,似乎也是喻红对人生中很多“复杂”问题的的思考方式。就像喻红画中呈现出的日常瞬间一样,越是洗尽铅华,越能窥得世间百态。


《情人们》布面油彩